close
兩年多前,台灣賣的世界地圖上,還找不到「杜拜」兩字; 但今天,全球超過23兆熱錢,已流進這個被譽為「新紐約」的機會之城。 因為堅信「當第2名會餓死」, 杜拜從毫無資源的荒漠小邦,10年來, GDP總值成長230%, 其中,石油收入卻僅占6%。 70年代開運河、80年代做貿易、90年代推觀光, 到千禧年後,這裡已經是中東地區的轉運中心,觀光購物城、科技網路城。 這套杜拜學,全球都埋單! 就連鄰近杜拜、石油蘊量還有100年的世界首富之城阿布達比, 也起而效法,投下巨資,發展金融、觀光、科技、房地產業。 有錢潮,就有人潮。 杜拜,已經吸引超過180國的人前來淘金...
面積約台灣1/9、一個台東縣大小,人口只有140萬的杜拜,正用無人能比的企圖心、創造力、想像力與執行力,克服沙漠的種種限制,在21世紀初,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新典範。
問許多杜拜人,為什麼凡事都要做最大、最好、最快?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人記得誰是第2名,就像一場比賽,只有第1名才會被永遠的記起。所以我們必須是第1名。」
「我們雖是小國,但我們的眼光和野心都很大,」(We are small, but think big)極具影響力、已在杜拜工商協會任職23年的祕書長阿布都拉赫曼(Abdul Rahman G. Al Mutaiwee)風度翩翩地說,但眼神流露出強烈的企圖和魄力。
一開始,政府連600萬都借不到
杜拜人的邏輯裡,不僅要做第1,他們更深刻瞭解到自己身處沙漠,除了一片黃沙,什麼都沒有;又雖然身處中東產油區,但也只有一點點石油,只占經濟產值6%,而且2010年就可能用完。
「需求是發明之母,如果你什麼都沒有,這才是挑戰!」過去20多年,一路參與杜拜重大發展決策的阿布都拉赫曼,很自豪杜拜的發展,「太多比我們富有的國家,卻沒有做出能與我們相比的事,我們有頭腦,你要知道,不是錢賺人,而是人賺錢。」
分析起來,杜拜的快速蛻變,領導者的遠見與決心,是最重要的關鍵。1958年上任的前任杜拜邦長拉希德(Sheikh Rashid bin Saeed Al Maktoum),是現任邦長穆罕默德的父親,從上台後就展開一系列開發杜拜的重大計畫,終在20、30年後,開花結果。
為了擴展貿易,拉希德第1步決定將波斯灣運河擴寬、加深,好讓更大的船隻可以進出。但是杜拜當年很窮,「當時邦長算過,只需要10萬英鎊(新台幣約600萬元)就夠了。但是英國政府卻不願意借錢給我們,邦長只好到當時比較有錢的科威特去借錢,但是科威特也不借錢給我們。最後,是幾個生意人捐錢給政府,才擴寬運河的,」現任杜拜港埠世界公司副董事長的加瑪爾(Jamal Majid Bin Thaniah)回顧歷史。
擴寬運河後,拉希德還不滿足,他心中更大的遠景,是希望擁有規模夠大的港口。於是,他又借錢興建運河邊的第1個杜拜港口「拉希德」(Port of Rashid)。1976年,拉希德港已經是可以讓貨櫃船進出的大港口了。
擴建港口對拉希德而言,還是不夠。當他決定在離市區一小時遠的傑貝阿里,那片沙丘中開挖一座世界最大的人工港時,杜拜人民私下都在問:「邦長是不是瘋了?」
拉希德還在一片沙漠中,興建了波斯灣地區最高的37層大樓,當做世界貿易中心,希望將杜拜變成中東的會展中心。白色的大樓外觀,高聳在空蕩蕩的黃沙中,當年當地人都笑稱它是「喔,那個白色大象啊!」意指這不像是真的,像是傳說中才會發生的事情。
15年前,計畫到到杜拜策劃中東旅遊展的主席納特立(Tom Nutley)回憶第1次到杜拜,從旅館到世貿大樓的路上,馬路兩邊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納特立還不解地問當地人:「怎麼會把貿易中心蓋在一片無際的沙漠中?」
然而,今天不管是港口、還是世貿中心,都已經成為杜拜最繁忙的地方。傑貝阿里港還持續在擴建中,緊鄰成立的自由貿易港區,已有5000多家跨國企界在這裡設據點,包括台灣的宏碁、明基、中強電子等。而那棟白色大象,今天更是全年展期不斷,為杜拜帶來的龐大的商機與人潮。
1980年代,當港口貿易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杜拜領導者又有了新的遠見,那就是發展觀光。
「我們永遠在想,要開發新的財政來源,國家必須不斷創造新的成長曲線,」幾乎所有的杜拜人都會這樣告訴你。
2000年,在台灣領有導遊執照的楊海倫,剛跟著做貿易的先生定居杜拜,有一天翻開報紙,赫然發現上面寫著,「我們國家憂慮石油逐漸枯竭,必須轉型發展觀光,需要大量導遊。」
考上杜拜第2屆導遊後,楊海倫從一開始一年不到10團,到近三年遊客人數爆增三倍,「過去台灣人來杜拜都是為了轉機去歐洲,現在都是專程為帆船飯店而來,」她說。
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沙漠中什麼都沒有,要怎麼發展觀光?但是對杜拜人而言,他們不這樣想,因為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優點。
「我們有太陽,嬌豔的太陽,全年365天都不下雨;我們有海岸線,溫暖的海水。這些是很多歐美人士所渴望的。我們有親切的文化傳統,阿拉伯人很好客,」杜拜觀光局負責海外入境旅客業務的經理哈瑪德(Hamad Mohammed Bin Mejren)說。
尤其當杜拜象徵的帆船飯店在1999年開幕後,哈瑪德的部門,光去年就接待500多個海外記者團。他進一步指出,15年前,杜拜的入境旅客為70萬人次,去年已經有620萬人次,是人口的五倍以上。
面積約台灣1/9、一個台東縣大小,人口只有140萬的杜拜,正用無人能比的企圖心、創造力、想像力與執行力,克服沙漠的種種限制,在21世紀初,向世人展現了一個城市發展的新典範。
問許多杜拜人,為什麼凡事都要做最大、最好、最快?
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沒有人記得誰是第2名,就像一場比賽,只有第1名才會被永遠的記起。所以我們必須是第1名。」
「我們雖是小國,但我們的眼光和野心都很大,」(We are small, but think big)極具影響力、已在杜拜工商協會任職23年的祕書長阿布都拉赫曼(Abdul Rahman G. Al Mutaiwee)風度翩翩地說,但眼神流露出強烈的企圖和魄力。
一開始,政府連600萬都借不到
杜拜人的邏輯裡,不僅要做第1,他們更深刻瞭解到自己身處沙漠,除了一片黃沙,什麼都沒有;又雖然身處中東產油區,但也只有一點點石油,只占經濟產值6%,而且2010年就可能用完。
「需求是發明之母,如果你什麼都沒有,這才是挑戰!」過去20多年,一路參與杜拜重大發展決策的阿布都拉赫曼,很自豪杜拜的發展,「太多比我們富有的國家,卻沒有做出能與我們相比的事,我們有頭腦,你要知道,不是錢賺人,而是人賺錢。」
分析起來,杜拜的快速蛻變,領導者的遠見與決心,是最重要的關鍵。1958年上任的前任杜拜邦長拉希德(Sheikh Rashid bin Saeed Al Maktoum),是現任邦長穆罕默德的父親,從上台後就展開一系列開發杜拜的重大計畫,終在20、30年後,開花結果。
為了擴展貿易,拉希德第1步決定將波斯灣運河擴寬、加深,好讓更大的船隻可以進出。但是杜拜當年很窮,「當時邦長算過,只需要10萬英鎊(新台幣約600萬元)就夠了。但是英國政府卻不願意借錢給我們,邦長只好到當時比較有錢的科威特去借錢,但是科威特也不借錢給我們。最後,是幾個生意人捐錢給政府,才擴寬運河的,」現任杜拜港埠世界公司副董事長的加瑪爾(Jamal Majid Bin Thaniah)回顧歷史。
擴寬運河後,拉希德還不滿足,他心中更大的遠景,是希望擁有規模夠大的港口。於是,他又借錢興建運河邊的第1個杜拜港口「拉希德」(Port of Rashid)。1976年,拉希德港已經是可以讓貨櫃船進出的大港口了。
擴建港口對拉希德而言,還是不夠。當他決定在離市區一小時遠的傑貝阿里,那片沙丘中開挖一座世界最大的人工港時,杜拜人民私下都在問:「邦長是不是瘋了?」
拉希德還在一片沙漠中,興建了波斯灣地區最高的37層大樓,當做世界貿易中心,希望將杜拜變成中東的會展中心。白色的大樓外觀,高聳在空蕩蕩的黃沙中,當年當地人都笑稱它是「喔,那個白色大象啊!」意指這不像是真的,像是傳說中才會發生的事情。
15年前,計畫到到杜拜策劃中東旅遊展的主席納特立(Tom Nutley)回憶第1次到杜拜,從旅館到世貿大樓的路上,馬路兩邊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納特立還不解地問當地人:「怎麼會把貿易中心蓋在一片無際的沙漠中?」
然而,今天不管是港口、還是世貿中心,都已經成為杜拜最繁忙的地方。傑貝阿里港還持續在擴建中,緊鄰成立的自由貿易港區,已有5000多家跨國企界在這裡設據點,包括台灣的宏碁、明基、中強電子等。而那棟白色大象,今天更是全年展期不斷,為杜拜帶來的龐大的商機與人潮。
1980年代,當港口貿易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杜拜領導者又有了新的遠見,那就是發展觀光。
「我們永遠在想,要開發新的財政來源,國家必須不斷創造新的成長曲線,」幾乎所有的杜拜人都會這樣告訴你。
2000年,在台灣領有導遊執照的楊海倫,剛跟著做貿易的先生定居杜拜,有一天翻開報紙,赫然發現上面寫著,「我們國家憂慮石油逐漸枯竭,必須轉型發展觀光,需要大量導遊。」
考上杜拜第2屆導遊後,楊海倫從一開始一年不到10團,到近三年遊客人數爆增三倍,「過去台灣人來杜拜都是為了轉機去歐洲,現在都是專程為帆船飯店而來,」她說。
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沙漠中什麼都沒有,要怎麼發展觀光?但是對杜拜人而言,他們不這樣想,因為他們看到的是自己的優點。
「我們有太陽,嬌豔的太陽,全年365天都不下雨;我們有海岸線,溫暖的海水。這些是很多歐美人士所渴望的。我們有親切的文化傳統,阿拉伯人很好客,」杜拜觀光局負責海外入境旅客業務的經理哈瑪德(Hamad Mohammed Bin Mejren)說。
尤其當杜拜象徵的帆船飯店在1999年開幕後,哈瑪德的部門,光去年就接待500多個海外記者團。他進一步指出,15年前,杜拜的入境旅客為70萬人次,去年已經有620萬人次,是人口的五倍以上。
。杜拉克認為,管理的主題在於人,而不在商品,因此本書即從人的層面出發,首先探討「何謂管理階層」,然後循序漸進地談論「管理的任務」、「管理階層的職責」、「管理的實踐」以及「創業型管理」。
然而,管理並非一種「專業」(specialty),它包括許多範疇。本書即針對「管理」的多個範疇,去探討「為何」、「何事」及「如何」管理這三大課題。書中介紹的所有觀念與建言,均透過杜拉克對企業提供的企管諮詢服務,廣泛地運用於規模不一的各類組織及各個地區。
自從管理興起後,知識就取代傳統的土地、勞動與資本,變成今日唯一的經濟資源。面對新經濟的來臨,杜拉克直言,新經濟將以「管理」為中心,知識工作者也將成為新社會的領導團體。要如何管理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是各企業當下必須勇於面對的重大挑戰。這本濃縮杜拉克管理智識的經典著作,將提供經理人一個行動方針,帶領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脫穎
彼得.杜拉克40年前出版的企管書,是蔡明介近20年來放在案頭,每次思考管理問題時,就會隨時拿出來讀的秘笈。他如何解讀杜拉克?
什麼書能讓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讀二十年還一翻再翻?在他的眼中,四十年前,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寫的《有效的經營者》正是少見的經典,其他企管書都只夠格當「註」,是經典的補充資料。
歷久彌新 每看一次,就能有不同領悟
《有效的經營者》出版於一九六六年,蔡明介近二十年來,每次思考管理問題時,他就會拿出來翻一翻的重要著作。「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覺,因為經典就會隨著時代,讓你每次看,想的東西都不一樣。」
蔡明介認為,彼得.杜拉克的書對年輕人而言,是有些嚴肅而無聊,書的內容也十分理論,但是杜拉克早在一九五九年,就已提出「知識經濟」概念,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經營者》,早已預見了現在腦力競爭時代的基本原則 。
蔡明介認為杜拉克的觀念,「其中很多觀念,到現在都還可以用,就是這樣,才叫經典。」四十年前此書出版時,管理知識工作者的決策原則,付之闕如,因知識工作者生產的是構想、情報、資訊,不像生產線上的工人,有成品和成效可供計算。
杜拉克卻發現,知識工作者的效率,跟聰明才智、個性無關,聰明人容易把熱鬧和忙碌當成「創造」,忙了半天卻一事無成。「但所有組織都有一群人,笨拙但做事穩重,工作非常有效果。」
杜拉克觀察許多有效率的知識工作者後發現,他們能發展出一套以目標導向的工作方法,他最後發現,最重要的是「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things right)」
杜拉克認為,要成為有效率的知識工作者,只要不斷練習,就能進步。他認為,「效率是一種習慣」,要成為有效的經營者,只要練習五種基本的管理習慣,就能達到效果:有效的管理時間、釐清自己對達成組織目標的貢獻、瞭解自己的特長以達到最佳效果、設定正確的問題解決順序、綜合上述原則有效決策。
然而,管理並非一種「專業」(specialty),它包括許多範疇。本書即針對「管理」的多個範疇,去探討「為何」、「何事」及「如何」管理這三大課題。書中介紹的所有觀念與建言,均透過杜拉克對企業提供的企管諮詢服務,廣泛地運用於規模不一的各類組織及各個地區。
自從管理興起後,知識就取代傳統的土地、勞動與資本,變成今日唯一的經濟資源。面對新經濟的來臨,杜拉克直言,新經濟將以「管理」為中心,知識工作者也將成為新社會的領導團體。要如何管理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是各企業當下必須勇於面對的重大挑戰。這本濃縮杜拉克管理智識的經典著作,將提供經理人一個行動方針,帶領企業在競爭激烈的全球市場中脫穎
彼得.杜拉克40年前出版的企管書,是蔡明介近20年來放在案頭,每次思考管理問題時,就會隨時拿出來讀的秘笈。他如何解讀杜拉克?
什麼書能讓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讀二十年還一翻再翻?在他的眼中,四十年前,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所寫的《有效的經營者》正是少見的經典,其他企管書都只夠格當「註」,是經典的補充資料。
歷久彌新 每看一次,就能有不同領悟
《有效的經營者》出版於一九六六年,蔡明介近二十年來,每次思考管理問題時,他就會拿出來翻一翻的重要著作。「每次看都會有不同的感覺,因為經典就會隨著時代,讓你每次看,想的東西都不一樣。」
蔡明介認為,彼得.杜拉克的書對年輕人而言,是有些嚴肅而無聊,書的內容也十分理論,但是杜拉克早在一九五九年,就已提出「知識經濟」概念,更重要的是,《有效的經營者》,早已預見了現在腦力競爭時代的基本原則 。
蔡明介認為杜拉克的觀念,「其中很多觀念,到現在都還可以用,就是這樣,才叫經典。」四十年前此書出版時,管理知識工作者的決策原則,付之闕如,因知識工作者生產的是構想、情報、資訊,不像生產線上的工人,有成品和成效可供計算。
杜拉克卻發現,知識工作者的效率,跟聰明才智、個性無關,聰明人容易把熱鬧和忙碌當成「創造」,忙了半天卻一事無成。「但所有組織都有一群人,笨拙但做事穩重,工作非常有效果。」
杜拉克觀察許多有效率的知識工作者後發現,他們能發展出一套以目標導向的工作方法,他最後發現,最重要的是「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things right)」
杜拉克認為,要成為有效率的知識工作者,只要不斷練習,就能進步。他認為,「效率是一種習慣」,要成為有效的經營者,只要練習五種基本的管理習慣,就能達到效果:有效的管理時間、釐清自己對達成組織目標的貢獻、瞭解自己的特長以達到最佳效果、設定正確的問題解決順序、綜合上述原則有效決策。
參考資料
商業週刊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