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
網誌的英文blog起源于weblog,意思是網路日誌。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編輯Jesse J. Garrett,將一些類似的網誌網站收集起來,寄給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隨後將名單發佈在CamWorld網站上,許多人亦陸續將網誌的URL給Cameron,慢慢的,一個新的網路社區儼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成立一個網誌目錄,收集她所知道的網誌站點。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使用縮略詞「blog」,成為今天常用的術語。但是,網誌真正開始快速發展的轉折點,是在1999年6月,當時Pitas開始提供免費的網誌服務,緊接著8月,Pyra lab推出了現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簡單易學的說明,以及能通過FTP直接將網誌發表在個人網站上的功能,這帶給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經有了很多網誌服務供應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業內人士對其盈利前景,持謹慎樂觀態度。
特色
網誌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順序所作的一種記錄,並且不斷更新。網誌之間的交流主要是通過回溯引用(TrackBack)和迴響/留言/評論的方式來進行的。網誌的操作管理用語,也借鑒了大量檔案管理用語。一個網誌亦可被視為一個檔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與傳統檔案不同的是,網誌的作者(blogger),既是這份檔案的創作人(creator),也是其檔案管理人(archivist)。
網誌大量採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術,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須符合由W3C發佈的XML 1.0規範。對讀者來說,可以通過RSS訂閱一個網誌,確知該網誌作者最近的更新。對網誌作者來說,RSS可以使自己發佈的文章易于被電腦程序理解並摘要。
對知識管理和創造而言,網誌提供了新的形態和途徑。對漢語為母語的人而言,網誌寫作既接續了漢語筆記文學的優秀傳統,更充分鼓勵了個人表達。從交往形態考察,網誌空間(blogosphere)設定了積極的讀者、作者、編者互動轉換關係,「言者互重,閱者相惜」。
在網誌上經常用到的技術
在網誌上經常用到的版權協議
網誌的應用
目前網誌最多用于個人出版,也有用于商業公司的內部交流和教育學習領域。另外,許多新的應用也相繼出現。例如Moblog(通過移動通信設備寫網誌)。
中文譯名爭議
blog的中文意思即網誌或網路日誌,不過,中國大陸往往也將blog本身和blogger(即網誌作者)音譯為「博客」;而在台灣,則分別音譯成「部落格」及「部落客」。然而,也有很多人反對這些音譯名稱,尤其是「博客」。反對者認為「博客」有太多的精英主義色彩(或其它意涵),並被商業利益所利用,為此他們發起了「我不是博客」的運動。因此,「博客」等音譯名稱並非大家都接受的中文譯名。
參看
- 一些網誌工具
- MovableType:網誌寫作軟體
- WordPress:網誌寫作軟體
- Bloglines,提供免費的線上網誌管理與閱讀服務
- exBlog:網誌寫作軟體
參考文獻
- Rebecca,weblogs: a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http://www.rebeccablood.net/essays/weblog_history.html 7 september 2000
外部連結
- 一些有關網誌技術和網誌研究的網站
- 一些英文網誌托管服務
- BLOGGER.COM(英文)
- LiveJournal.com
- 微軟的MSN Spaces (也有中文版)
- Xanga
- Blogsome(WordPress平臺)
- 20six
- 中文網誌搜索引擎
- 英文網誌搜索引擎
- 一些網誌工具
- MovableType:網誌寫作軟體
- WordPress:網誌寫作軟體
- Bloglines,提供免費的線上網誌管理與閱讀服務
- exBlog:網誌寫作軟體
|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