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像自己經由時光隧道,回到了1920年代密西西比河畔的小酒館裡,那是一個炎炎夏日的黃昏時刻,雖然落日將盡,空氣之中卻仍然炙熱難當。在河的彼岸傳來黑人們節奏清新的歌聲,彷彿訴說著一日辛苦工作後的輕鬆恣意!這個黑人的音樂,就是爵士樂的組成因素之一。

其實在西方世界裡,黑人音樂是無所不在的。不管是黑人靈歌、靈魂音樂、節奏藍調﹝就是我們所說的R&B﹞、搖滾音樂,甚至是爵士樂本身,它們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由非洲傳來的黑人音樂。雖然說非洲音樂在爵士樂裡所遺留下來的痕跡仍有待討論,但無法否認的是,從非洲遷徙而來的黑人在個方面的生活層面上,都受到歷史及風俗習慣的深刻影響。這樣的影響反映在黑人音樂上是極為普遍但難以捉摸的。在黑人的社會之中,音樂可以說是他們用來社交的一種工具。舉凡:戰鬥、工作、示愛、宗教等都可以用音樂來表達。

而在以上的音樂形勢之中,爵士樂在傳承及發展上都是獨樹一格的。由爵士樂表現出來的多樣性,很難讓人相信它竟是來自一個傳統的音樂形態。它本身充滿實驗性,注重非洲音樂所具有的『即興演奏』特質,所以生機蓬勃,非常巨有創造力,這也就是爵士樂最引人入勝之處,也是其它音樂所欠缺的。由此可知,爵士樂是由歐洲及非洲兩種音樂體系的融合,加上美國特有民族性所產生的結果。

在二十世紀初期,爵士樂以紐奧良為中心,型成了第一次音樂的融合。這是因為紐奧良曾經歷經許多國家的統治,最後才回到美國的懷抱。不同的音樂文化在此時由各自獨立轉為相存共容,而紐奧良的黑人音樂就在這個時候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經過法國統治的黑奴們被允許擁有自己的宗教儀式,舉凡葬禮遊行、宗教聚會,黑奴們崇拜敬畏的歡樂歌聲響徹雲霄;這些聲音便是日後爵士樂的濫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因為傳播媒體相繼出現,因此爵士樂就像革命一般向各地及各階層伸展開來,促成與白人文化的第二次融合。雖然路易斯阿姆斯壯﹝LOUIS ARMSTRONG﹞及金奧利佛﹝KING OLIVER﹞ 等人的唱片依然被拒於白人音樂世界之外,爵士樂的種子已孕育其中;日後以白人樂手為主導的DIXIELAND樂派便是受紐奧良樂派影響而產生的產物。到了20年代末期,美國頒佈禁酒令,使得當時芝加哥提供爵士樂演奏的酒館轉變成為由當時義大利及美國黑社會所控制的私酒供應站,這種景象可以從著名的幫派史詩電影『四海兄弟』裡一覽無遺!也因此有許多想明哲保身的爵士樂手轉進紐約,因而興起了搖擺樂﹝SWING﹞。

在搖擺樂中最富盛名的首推「搖擺樂之王」的班尼顧德曼﹝Benny Goodman﹞,他不但使搖擺樂廣為流行,同時也塑造出樂隊的個人色彩。隨著如保羅惠特曼﹝Paul Whiteman﹞大樂團、貝西伯爵﹝Count Baise﹞大樂團及偉大的艾靈頓公爵﹝Duke Ellington﹞大樂團橫掃樂壇。爵士樂的黃金時代於焉興起。在這個時期,主奏者除了必須要具有單獨表演的功力之外,更要有帶動熱烈氣氛的功力,因此創造了許多明星級的獨奏樂手。這種情況對以後爵士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到了40年代,許多新的樂手厭惡就有的傳統音樂體制,爵士樂在新興文化的影響之下,在旋律、合聲及節奏方面進行了一次急速的大融合。這就是BOP的誕生。開創BOP風格的兩位大師分別是小喇叭手迪西格里士比﹝Dizzy Gillespie﹞及薩克斯風手查理派克﹝Charlie Parker﹞。他們尋求新的演奏方式,在演奏中延長獨奏的時間,不斷改變換氣的停歇點,甚至將慣常的斷句以不平衡的旋律連結起來,這種開創新局的勇氣本來應該直得鼓舞,但是卻受到當時衛道人士的惡評,BOP的原意本是“噪音”,也就是因此而來!在BOP聲中,合聲變得更加複雜,使得獨奏者有了更大的空間得以發揮。

到了50年代,爵士樂在紐約已不在輝煌如昔,許多樂手為了生活的溫飽轉向西海岸發展,加上當地娛樂事業的興起,因此由白人主導的音樂也就風行一時,造成了所謂的“西岸爵士”﹝WEST COAST JAZZ﹞風潮;在此時,由著名的小喇叭手麥爾斯戴維士﹝Miles Davis﹞領軍從事“涼派爵士”﹝COOL JAZZ﹞的創作實驗。這是爵士樂發展的改革期;涼派爵士與具有黑人音樂尋根性質的“精純爵士”﹝HARD BOP﹞各在美洲大陸兩岸蓬勃發展。部分的樂手受到古典音樂風的影響,在爵士樂理隱藏著古典音樂風,鋼琴大師比爾艾文斯﹝BILL EVANS﹞與現代爵士樂四重奏﹝MODERN JAZZ QUARTET﹞是其中最著名的例子。

到了50年代末期,前衛風格的種子在約翰科川﹝John Coltrane﹞及查理斯明格斯﹝Charles Mingus﹞兩位大師的樂風中孕育開來。到了60年代,約翰科川、奧涅科曼﹝Ornette Coleman﹞、西席爾泰勒﹝Cecil Taylor﹞等幾位爵士樂手發端,以結合非洲原始音樂及歐洲現代主義的素材,開創了無調性的自由爵士﹝FREE JAZZ﹞。因音樂的表達意念抽象,使得部分習於傳統的樂迷不能適應。BEATLES與搖滾樂的誕生,更拉走大部分年輕樂迷的心;爵士樂在美國近乎決跡。

為了延續音樂命脈,許多的樂手遠走他鄉。也因此為歐洲的爵士樂帶來了觀摩、交流的大好機會。所以在歐洲許多的唱片公司開始灌錄爵士樂作品,因而造就不少歐洲好手。而美國本土,仍有不少樂手希望在音樂創意及商業價值上求得一個平衡點,因此在樂器當中加進了電子合成器,使大眾更能接受爵士樂,這就是後來風行於70年代後期的FUSION樂風。但是到了80年代之後,許多年輕樂手放棄了電子音樂的華而不實,回頭轉向ACOUSTIC樂器的陣營。人們開始放棄了物質世界的追求,轉身投向追求理性自然的生活。爵士樂也就在這種情況下重新被肯定、認同,並超越了音樂的本身,成為一種生活品質的指標。

參考資料
滾石爵士百科全書

http://www.jazzhut.idv.tw/jazzhut/history.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爾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