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台幣兌換最後一天  1949.12.31
一九四五,台灣脫離殖民地的陰霾,有了屬於自己的國家。換了祖國的台灣,當然,免不了該換鈔票。日據時代的「台灣銀行券」在一九四六年改制為「台幣」,也就是我們通稱的「舊台幣」。

  財政部最初核定台幣最高發行額為三十億元,但因為烽火連年,生產停頓,台灣需要大量資金供應重建;再加上國共內戰,中國大陸的通貨膨脹也直接影響台灣,導致台幣匯率隨著法幣水漲船高,發行額也直線上昇,短短的三年,就從預計的三十億元增加到五千兩百七十多億元,另外還有一兆二千一百三十六億元的即期定額本票在市面上流通。

  中央銀行發行局局長/鍾光新 : 「○八三四原來是三十億,後來變成一兆七千多億,差不多五百二十八倍,所以舊台幣等於說是惡性通貨膨脹,是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九四九,國民政府撤守,陳誠從上海運來八十萬兩黃金,作為發行新台幣的後盾,從此,剪斷了舊台幣與金元券的臍帶。

  新台幣發行辦法在一九四九年六月十五日頒佈,四萬元舊台幣換一元新台幣,兌換時間到當年的十二月卅一日為止,後來因為實際需要又延長兩個星期。一麻袋的舊台幣,可以說換不到幾塊錢新台幣。

  台灣銀行前發行部副理/劉明朝 :「 很多人都是用袋子裝來、皮包裝來來換。金融機關的工作人員,都沒有點鈔機都是用手工點,可以說相當辛苦。」

  物資缺乏造成民眾生活更加艱苦,鈔票的價值遠不如米糧,美援透過教會在各地發放食糧,民眾更是爭相領取,沒有什麼事比填飽肚子更重要。

  高雄市新興教會主任牧師/陳博誠 :「 為了一磅、半磅的奶粉,有時排隊相爭,有些人就在那邊爭得很難看,對今天說起來真的很悲哀。」

  台灣銀行前發行部副理/劉明朝 :「 如果說有需要買物資的話,要提前、趕快去買,有錢就趕快先換成物資。」

  這就是五○年代,一個貧窮、飢餓、處處等待重建的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包爾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